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消息,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广西自然博物馆等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在防城港东兴市楠木山村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兽脚类恐龙足迹。这一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期刊《地球史和生物多样性》在线发表,不仅首次证实广西存在侏罗纪恐龙足迹,还将我国恐龙足迹的分布记录延伸至北部湾沿岸,为区域研究填补了重要空白。
这些恐龙足迹是2021年在楠木山村一处工地爆破时意外发现的。约4平方米的岩块上保存着7枚兽脚类足迹,由于是非自然风化暴露,足迹呈不完整铸模状态,给研究带来了一定难度。科研团队通过实地勘察,识别出两类足迹:A型足迹保存较为完整,形态特征与重庆南岸的重庆足迹高度相似,初步归类为实雷龙足迹类。研究负责人邢立达博士分析,这类足迹可能由体长3至4米的中型兽脚类恐龙留下,推测其行动敏捷,与四川盆地中侏罗世的兽脚类恐龙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剩余52%此外,团队还发现了体型更大的B型足迹,推测造迹者体长超过6米,可能属于异特龙类或巨齿龙类等大型兽脚类恐龙。广西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莫进尤表示,这一发现表明,中晚侏罗世时期广西南部可能曾是顶级掠食者的栖息地,这对理解该地区恐龙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由于足迹数量有限且保存不完整,研究团队暂时无法对其进行更精确的分类,未来还需要通过系统发掘和三维建模技术进一步探索。
研究团队还对广西侏罗纪至白垩纪地层中的四足动物化石记录进行了梳理,确认了14处重要化石点。通过区域对比发现,广西南部中晚侏罗世的恐龙动物群与四川盆地高度相似,暗示两地可能存在古地理联系;而早白垩世新隆组的化石则与泰国呵叻高原的阔瓜组类似,支持了“早白垩世晚期中国南部—东南亚南方动物地理区”的科学假说。
楠木山村的恐龙足迹是广西首个正式记录的恐龙足迹点,将我国恐龙足迹的分布范围推进至北纬21°,证实了华南沿海地区在中生代曾有繁盛的恐龙活动。这一发现不仅为华南与东南亚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也为重建当时的古环境、古气候及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线索。科研人员表示,这一成果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华南地区中生代恐龙多样性的认识,同时也为全球恐龙分布研究贡献了新的科学证据。
恐龙足迹的发现不仅让我们得以一窥远古生命的奥秘,也展现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古生物领域的探索精神。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令人振奋的发现,为我们揭开地球历史的更多秘密。
您怎么看【广西东兴发现侏罗纪恐龙足迹,填补华南地区古生物研究空白】,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点赞!关注!转发给朋友!
发布于:山东省翻翻配资-低息股票配资-配资专业门户-配资门户论坛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