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不仅能持续获得更多类似优质内容,还方便参与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最大动力!
文|Severn
十月革命的爆发,宣告了苏维埃政权的崛起,开启了历史的新篇章。尽管如此,无论是帝国主义列强,还是自诩“第三罗马”的沙皇旧势力,都对这个新生政权怀有深深的戒心和敌意。经过数年的激烈斗争,苏维埃政权终于剿灭了旧势力,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而这背后,离不开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和苏俄工农广大民众的齐心协力。此外,曾经的死敌土耳其给予的无私援助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正是苏俄与土耳其,或更具体地说,列宁和凯末尔的携手合作,共同击败了自诩为第三罗马的旧俄帝国。
展开剩余88%凯末尔的崛起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彼时,奥斯曼帝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在恩维尔、塔拉特和杰玛尔这三位强硬派手中。尤其是恩维尔,他极力希望借助德国的力量恢复奥斯曼帝国昔日的辉煌。尽管全国民众普遍反对,且战争已让帝国苦不堪言,但奥斯曼帝国仍毅然加入同盟国阵营,最终迎来了惨败的结局。作为战败国,奥斯曼帝国遭受了惨重的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一战期间土耳其军队阵亡伤亡人数约60万,逃亡和失踪者超过100万。民族危机也日益严重,1918年底,军费暴增至10亿金里拉,国债达到年度预算的19倍,物价相比1913年飙涨了14到15倍。饥荒和瘟疫加剧了人口锐减,土耳其人口骤降约20%,从昔日的庞大帝国骤变为仅有1600万人的小国。
不仅如此,土耳其还遭受了战胜国的严苛剥削。其欧洲领土几乎全部被夺走,仅剩伊斯坦布尔,海峡则被迫开放给所有国家船只通行,且由美、英、法组成的“海峡管理委员会”掌控,几乎丧失了海域主权。军队规模被严格限制,国家长期被战胜国监视和控制。面对这种瓜分的危局,土耳其人民纷纷拿起武器,奋起抵抗。正是在这动荡中,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的凯末尔崭露头角。
年轻时的凯末尔,曾参与青年土耳其党人运动,巴尔干战争中屡立战功,一战期间在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中成功抵御英国军队,守护了伊斯坦布尔的安全,声名大振。1919年6月下旬,他宣布成立全国抵抗组织,在安纳托利亚设立临时政府,发布了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首份宣言,成为民族抵抗运动的里程碑。1920年4月23日,来自各地及伊斯坦布尔流亡的奥斯曼帝国代表,集结临时政府国民议会,推选凯末尔为议会主席,正式确立了其土耳其领导人身份。尽管当时国内仍存在苏丹政权,且凯末尔政府未获国际承认,但他的历史地位已然确立。
苏土关系破冰
回顾过去几个世纪,俄土两国关系历经多次战争,彼此仇深似海。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曾占领俄国南部和高加索地区,彼得大帝执政后俄国开始对奥斯曼发动连绵战役,双方纠缠了三百多年。1696年至1711年间,俄国花费15年时间占领亚述海。叶卡捷琳娜女皇执政后,俄国对奥斯曼的进攻更加猛烈。1768至1774年俄奥战争结束后,奥斯曼被迫割让克里米亚半岛及黑海北岸给俄国,俄国获准在君士坦丁堡修建教堂并保护奥斯曼境内基督徒,俄国在两国关系中彻底占据主动。19世纪,日益衰弱的奥斯曼难以抵挡俄国入侵,尼古拉一世甚至形容奥斯曼为“欧洲病夫”,提议与英国共同瓜分其领土。1833年签署的《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进一步赋予俄国在土耳其海峡的特权,并秘密约定土耳其在发生战争时阻止除俄国外国家军舰通过。
从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沙俄与奥斯曼帝国共爆发13次战争,俄国几乎占尽奥斯曼的欧洲领土,双方仇恨根深蒂固。然而20世纪初,随着国内外形势急剧变化,两国意外迎来了化敌为友的转机。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担忧革命蔓延,联合在巴黎和会上策划围堵苏俄。苏俄面对严峻外部压力,急需寻找盟友,同时改变了传统外交政策,重点转向近东地区,包括土耳其、希腊和塞浦路斯。1917年12月5日,苏俄发布《告俄国和东方全体伊斯兰信徒的劳动人民书》,宣称君士坦丁堡应归穆斯林所有,反对一战期间英法俄瓜分奥斯曼的秘密协议。列宁公开支持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此举在土耳其社会引发热烈反响,民众和知识分子期盼早日恢复与苏俄的友好关系。
经过双方努力,列宁与凯末尔摒弃历史恩怨,建立起全面的外交联系。正是在这次合作中,曾自诩“第三罗马”的俄罗斯帝国政权走向终结。
联手击溃“第三罗马”
“第三罗马”一词,指的是历史上自称为罗马帝国继承者的第三个政权——俄罗斯帝国。公元前27年至476年为第一罗马时期,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继承了“罗马”的名号,东罗马被称为第二罗马。至于第三罗马,国际社会有多种说法,法国帝国、沙俄,甚至当代美国均曾被冠以此称,象征正统与传承。尤其是地理位置偏远的俄罗斯,在崛起前曾被西方视为“蛮荒之地”,后以“第三罗马”的身份彰显自身正统血统。
然而,光环掩盖不了旧政权的腐朽与黑暗。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联合西方列强反扑,苏维埃政权陷入艰难的内战与经济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当时经济承受能力,加剧农业危机。1921年夏,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山区及顿河、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发生大旱灾,超过3000万人受灾,约1000万人因饥荒死亡,重灾区是苏俄最重要的粮仓。
在此紧要关头,著名作家高尔基代表苏维埃政府向世界呼吁援助。起初,苏俄并不抱太大期望,但最终援助苏俄的,竟是曾经的死敌——土耳其。土耳其正处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关键阶段,考虑到共同利益,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决定给予苏俄粮食援助。1921年9月,凯末尔通知土耳其驻莫斯科大使,宣布将拨出安纳托利亚储备谷物的40%援助苏俄。随后又追加800吨谷物和豆类。土耳其的援助极大缓解了苏俄粮食短缺。
正因如此,苏俄才得以彻底剿灭旧俄罗斯帝国残余势力,建立苏联。两国的互信也由此不断加深,为未来的苏土友好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数百年来,俄土两国的关系多以战争和矛盾为主旋律,但在共同利益面前,双方最终选择放下仇恨,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对苏俄而言,建立与土耳其的友好关系,避免了被西方孤立,确保了周边安全;对土耳其来说,拥有苏俄这位强大盟友,为其民族革命增添了强大底气。两国的合作几乎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自诩“第三罗马”的旧俄罗斯帝国的覆灭,也早已成为必然的结局。
参考资料
发布于:天津市翻翻配资-低息股票配资-配资专业门户-配资门户论坛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