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来说有点幼稚,但对成年人来说刚刚好”“原来我们都在努力扮演一个大人”……成年人“儿童化”逐渐成为社会热议的现象。
“怀旧经济”的兴起是成年人“儿童化”的重要信号。从毛绒公仔到盲盒,原本面向孩子的玩具,正成为成年人的心头好。不少款式一经推出就迅速售罄,甚至溢价严重,二手市场炒到上千元仍一“娃”难求。
成年人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也在悄悄“还童”。“尊嘟假嘟”“宝宝体质”等模仿小孩语气的表达层出不穷。爬山时爱捡各种各样的木棍、下雨天看到积水忍不住踩上几脚,这些看似幼稚的行为,也成为年轻人的默契。
不少人坦言,哪怕已经经济独立,但心理上仍非常依赖父母,出门会报备,晚上有门禁,甚至点外卖都得偷偷摸摸。自嘲背后,藏着的是在父母眼里自己永远是孩子的温暖,以及始终有人牵挂的踏实。
什么推动了成年人“儿童化”的流行?
年轻人面临激烈竞争与社会期待的多重压力,退回童年成了心理“代偿”。在记忆中的“童年乐园”里,拼好一套积木就能获得成就感,获得一件新玩具就能开心一整天。这种微小而确定的快乐,为现实压力提供了缓冲空间,让人得以短暂“回血”、重新蓄力。
一些成年人也在通过现在的行为弥补儿时的遗憾。那些曾经求而不得的玩具、被学业挤压的游戏时间,如今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都可以一一实现。“成年后,我把自己重新养一遍”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与那个从未长大的“内在小孩”达成和解的努力。
对“Z世代”来说,玩具、动漫、游戏本就是成长的一部分。喜欢二次元和喜欢文学、电影一样,并不存在所谓成熟与幼稚的区分。他们不愿被“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情”的观念所束缚,而是自信地选择活法。
向往童心并不是新鲜事。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童心说”,认为童心就是本心,失童心便是失真心。成年人追求童心,未必就是拒绝成长,而是尝试重新定义成长。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容许多元生活方式的存在。我们不必急于给成年人“儿童化”贴上“幼稚”“躺平”的标签。在成人世界中保持好奇与天真,恰恰是难得的心理能力。它让人们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能热爱生活。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成年人“儿童化”与消费主义过度捆绑。当天价盲盒、限量周边不断刺激购买欲望时,治愈可能变成“致郁”,慰藉可能变成负担。更不可取的,是以“不想长大”为借口,心安理得逃避成人的责任,甚至放任自己的无知与怯懦。
最理想的状态,或许就是在成人与儿童的状态间自由切换。工作时全力以赴,休闲时尽情天真;对外处事得体,对内保持童心。把握好这个尺度很难,但唯有如此,才能让童心童趣成就生活的美好。
成长,从来不是把童年抛在身后,而是将童年的好奇、勇气与纯粹,在成人的世界中重新安放。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实现自洽,不仅是一代人的生活智慧,更是对成长最生动的诠释。(郑伟生)
翻翻配资-低息股票配资-配资专业门户-配资门户论坛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